更新时间:2019-07-12 18:26作者:李一老师
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,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。在这个任何职业都需要考证或者培训的年代,只有家长这一“职位”可以直接“无证上岗”。家庭环境的各种因素通过何种机制影响子女的发展?如何才能正确引导中国家长更好地教育子女?这些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。近日就有一项有趣的数据引起了人们关注:高学历家长,不爱检查作业?
北京师范大学首都教育经济研究院组成“北京市义务教育发展状况调查”课题组,针对海淀区、朝阳区、丰台区在内的40所学校,共计5638名小学四年级学生,采用分层等比整群抽样、深度访谈、焦点讨论等方式,探讨家庭教育对于子女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。
其中,调查样本重点关注了流动人口的子女,因此非京籍样本占比59.3%,农业户口占比45.32%,均略高于北京实际情况。
家庭教育现状愈发引起关注
调研组调查显示,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现状如下:
父亲与子女的沟通力度小于母亲。数据显示,母亲最为关注的是子女的学校生活,61.49%的学生选择了“母亲经常与我讨论学校发生的事情”;46.41%学生认为“父亲偶尔与我讨论学校发生的事情”。相比之下,父亲反而更加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,40.66%的学生认为“父亲经常与我讨论我的心事或烦恼”,比重高于父亲经常与孩子谈论“学校发生的事情”“与同学的关系”或“与老师的关系”,但是仍低于55.03%的学生报告“母亲经常与我讨论我的心事或烦恼”。由此可见,家长与子女的日常交流中不仅关注了他们在学校的表现,还包括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。然而与母亲相比,父亲与小学生的沟通力度仍显不足。
而流动人口家庭的亲子沟通较少。与非流动学生相比,流动学生接受到的家庭教育存在亲子沟通较少、亲子关系一般、父母参与较少的问题。
与之类似,非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相比存在较低的家庭教育质量。在二孩时代,父母应当密切关注每个孩子的情绪变化,感知他们的需求并及时做出回应。